星期六, 7月 27, 2019

屋頂Fitting結果調整和46/30超壓縮盤

過幾次調整,龍頭長度換短,反裝,換座管,雖然和當時調整的數據有些微落差(其實是調不出來),至少調整成接近當時fitting時七八成的感受了。


改短2公分,反裝




 我對座高,還有座墊前後位置調整的接受度感受不大(屁股不安於室),畢竟和原本的設定差不多。差異較大的還是上半身的問題,以往肩膀常有壓迫感,距離拉長總是特別的酸,就像全身壓在臂膀上,現在座艙空間小一些,高一些,明顯舒服很多。(原來是自己手短啊啊啊~)

 當時小樹的回覆是練不夠,現在來看,只能說對一半。車子不能隨意換,身體自然可以練,但是天生的身材尺寸卻不能練。在先天不良(?)的狀況下,當然可以遷就車子的幾何騎姿,練出相對應的身體強度,但所要付出的時間成本自然比較高。現在家庭有了,最缺的,就是自己的時間了。如果車能調整成更適合身材的幾何,那不是更好嗎? 

最後,大盤也換成時下流行的46/30超壓縮盤,畢竟我的大盤是歪的,乾脆直接換掉。換了大盤,力量輸出明顯穩定直接很多,畢竟少了原本歪斜造成的摩擦損耗,同路段不同大盤的轉數也明顯高出不少,但這不代表換了超壓縮盤後,所有坡都能輕鬆寫意的騎上去,齒比低又要維持一樣的速度時,持續維持較高的迴轉數,仍是需要肌耐力和心肺能力。至於最輕齒比,也大約等同用34大盤時配32T飛輪,實際騎乘的感覺沒有輕很多,但在整體齒比下降的狀況下,常常在騎乘時,偶爾會有『咦?怎麼還在大盤?』的錯覺,檔位的選擇,是有必要再花點時間去適應的。

看看這30T的大(小)盤
FSA Energy Modular Crankset 2019


2024崇越盃西進武嶺

距離上次征服武嶺,已經是15年前的事了。那時,是一場由車店安排的體驗行程,並且只從最高的小7開始騎。而這次,我將從地理中心碑,真正意義上從起點一路騎到終點,挑戰身心的極限。 在CT的配速網頁上反覆設定配速表,無論怎麼調整,都在「破四」的邊緣掙扎。調整了幾次參數後,我終於意識到,關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