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一, 7月 28, 2025

新車Lynskey Helix

心裡一直想要搞一台新車,到底是更換碟煞爬坡車架?
還是弄台沒試過的空氣動力?
或是輕鬆騎乘的長途車款?
最好在氣候惡劣的狀況下,還能任性出車。

在積極試地試乘完捷安特所有車系,還有雲豹的鈦合金所有車款的試騎後,依然沒有結論。

爬坡架?和現有的車架同值性太高。
空力架?成車配的齒比也不討喜。
耐力車系?碳纖車架又顯得太過嬌貴。
鈦架?又不比碳纖有效率,而且選到鈦,金屬車總要有點特色...

這所有的最後,在2024年末的Lynskey優惠下,得到了最後的結果...


沒騎過的材質,有品牌特色,可無視氣候,可長途騎乘...是所有需求的最大公約數。不寄望能成為競技車款,但在舒適和通勤的目標上,打造成想要的成車。

變速:R7100  機械12速;三件套:FSA K-force座管、Energgy龍頭、SL-K碳纖把手;輪組:DTswiss ER1600;車胎:Goodyear 4 season 32C 




最後,空車9.3kg的新車,配回一般的ct盤,體感爬坡真的稍嫌吃力,尤其是超過10%的陡坡,縱使飛輪用到36T,依然扛不住重量的劣勢。用路線來譬喻:就是出水巷、76東外環還可以,但是湖水巷就很硬。

抽車跟硬派碳纖車架有明顯不同,踏板到3-6點會有踩不到的感覺,節奏不太一樣?大概就是所謂軟掉的體感。

平路加速稍慢,但速度上來後比較好維持(當然...車重嘛~)。32C的寬胎讓人感覺絲滑平穩,下坡時穩定度明顯提升"非常多",殺彎可以做到更大的內傾而車身不會飄移。光這點,下坡PR就不知道刷了多少組~

但是要拿來跟住集團廝殺,卻又明顯不足。

提速反應會慢一拍,在集團一波又一波高壓間歇強度拉扯下,在慣性未出來之前,就必須付出更多的瓦數,如此反覆則容易大量的消耗體力,最終在集團拉扯時則力有未逮...

綜觀此車:獨推好車,少了一點競速,但相對增加更多的舒適跟穩定感,更可以在較差的環境天候出車,隨意匪類也不用心疼,純粹拿來騎開心的車,事實上,平時獨自騎車我也比較喜歡它...

至於要競賽輸贏嘛...還是不要折磨自己了...XD

後記:Lynskey現在似乎沒再出Helix的後繼車款...

沒有留言:

新車Lynskey Helix

心裡一直想要搞一台新車,到底是更換碟煞爬坡車架? 還是弄台沒試過的空氣動力? 或是輕鬆騎乘的長途車款? 最好在氣候惡劣的狀況下,還能任性出車。 在積極試地試乘完捷安特所有車系,還有雲豹的鈦合金所有車款的試騎後,依然沒有結論。 爬坡架?和現有的車架同值性太高。 空力架?成車配的齒比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