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一, 1月 15, 2007

彰化攻略-北斗(河濱公園、肉圓、奠安宮)

原本預定的路線是要走伸港、線西、和美一帶,不過因應同梯好友-單車阿華的邀約,就自己先騎一次北斗探個路;又,兩個人在前天就專程騎到北斗吃個肉圓當午餐。再,為了賴小瑜再追加一次北斗肉圓行程;故,這個禮拜已經衝北斗至少三次了!(汗)

俗話說『一府二鹿三艋舺』,其實是『一府二鹿三艋舺四寶斗』,當年的北斗(寶斗)可是台灣四大城之一。主要原因是:當年的北斗(寶斗)是東螺溪(舊濁水溪)河運的集散中心,上可達竹山,下可通鹿港,藉由竹筏的接駁成為清代內河航運的中心,是南北物流、東西山上水貨聚集地;很難想像,現今的『河濱公園』旁的大水溝竟然就是當年可以用來運輸的『東螺溪(舊濁水溪)』。

這個河濱公園,雖然整修的不錯,但是感覺還是很突兀。想像一下,一座蓋在大水溝旁的公園,你會有常常去散步的念頭嗎?說到底,身為一個河濱公園,卻沒有能夠接觸到清澈河水的機會,怎麼能夠吸引更多人來這邊呢?搞得像一般公園似的,沒什麼特色。

來到中華路上,可以看到路旁有許多美食:洪瑞珍餅店、李老城肉脯店、肉圓(生、火、瑞)、鍋貼...。北斗的肉圓也算是常吃了,跟彰化的華麗大肉圓相比,北斗的肉圓普遍比較小、油,但是皮厚有彈性、竹筍肉餡也不少,一顆10元、一碗兩顆,再配上一碗湯清一下油,吃起來剛剛好。有些小吃吃久了,倒也不是說什麼極度美味、流連忘返;反而是吃在口裡,心裡卻是包含著許多懷念以及回味的情感,多了這一味,才是許多小吃得以聞名的主因吧。
發跡於奠安宮媽祖廟口的范氏北斗肉圓在地方上經流傳四十多年,現為第四代經營。范小姐表示,早期在濁水溪沿岸因沒有堤岸,一到連日好雨,濁水溪河道就改道水災連連,百年前的一次大水災,北斗鎮原本有七十二庄頭剩下五十二庄頭,生活困苦,大部分人以甘薯搗成粉再加些糖來充飢,但吃起比較甜,也比要容易餓,曾祖父范萬居製作第一粒鹹口味肉圓,夾著竹筍與胛心肉就受到歡迎,打響了「北斗肉圓」名聲。

摘自:大台灣旅遊網
北斗很小,可以逛的地方也不多,主要是中華路(美食)、斗苑路(老街),中華路路面較寬,許多斗苑路上的老店面也在中華路上開了分店,這兩條路相互平行,而在這兩條路之間的,就是『奠安宮』。
清代嘉慶十年(一八0五)蔡牽海盜作亂東螺街受到牽連,屋漏偏逢連夜雨,接連漳泉械鬥、水災,使得東螺街殘破不堪,在地方耆老與文人建議下,東螺溪居民與天后宮一起遷移往北約二里處的寶斗街,遷至寶斗接後,地利人和,又得舊濁水溪河運之便,北斗鎮成為當時鹿港海運與內陸河運的重要轉運站,此時貿易頻繁,萬商雲集,街上可用摩肩擦踵不見天日形容,因此造就北斗鎮的繁華,為了感恩天后宮媽祖的闢護,當地文人建議將天后宮改名為奠安宮,以茲紀念。

摘自:彰化北斗情
奠安宮以前有三級古蹟的認定,不過已經取消了,後來因危廟的認定而拆除重建,舊廟的建材就捐贈給台灣民俗村重組,所以哪天去『台灣民俗村』玩,那就是奠安宮舊廟啦。廟內的主祀神是天上聖母(媽祖),神像為臺灣所罕見的「軟身媽祖」,亦即四肢可以活動的神像,這裡更是大甲媽祖繞境進香駐駕過夜的四大地點之一。前面的石獅,也不是原本的建物,據說是日據時代的北斗神社那邊留下來的。

26IMG_2738
新舊照片一比對,還真沒什麼變

來了這麼多趟,可能是因為距離近,所以沒什麼遠行的感覺,看來以後距離近的鄉鎮反而得多花一些時間規劃,一天之內搞不好可以走4.5個鄉鎮也說不定。


後記:

路線圖:
北斗

彰化
北斗-GET!

沒有留言:

十代TCR試乘~

員林捷安特有辦獨家試乘,不用跑外縣市,一開始的型號是Adv pro 1 kom,可惜尺寸是M號,座高沒問題,只是Reach偏小,稍微憋屈了點,不過路線都是爬坡路段,反而不會有太大的影響。 雖然是試乘,但還是全力給它開下去,反正148到鳳山寺本來就是測cp20的路段。以結論來說,慢...